2008/09/15

我會照顧你一輩子 You are my ....

現在來說還是昨晚,小羊小肯一起洗澡,這事早已習以為常,我就跟老婆在客廳看這次的颱風新聞,誰知浴室突然傳來碰的一聲,我趕緊跑進去,這時才聽到小肯大哭,他跌倒了。當我抱他起來時,他說,「都是哥哥害我的」。

當時真的嚇死我了,小肯一直哭,還是老婆細心,摸了小肯的頭發現他腫了一大包,就準備好小方巾及冰水後,從我手上把小肯接去,我心裡一直害怕著,萬一小肯出事就慘了。後來全家早早睡了,我半夜怕他有異變去探了一下,似乎沒事了,因為小肯本來頭部左側撞到長角,一直都睡同一邊,連我餵他喝牛奶他都不肯好好的喝,他說「你要想辦法」,摸黑試了才發現小肯已經睡到另一側去了,想來是好多了。

昨晚小羊承認他本來想拉小肯,後來「不小心」推了小肯一下,小肯就掉下去了。早上出門的時候,我跟小羊說,昨晚你有答應爸爸,要照顧小肯一輩子,這事你還記得嗎?小羊說「記得」。

誰知,晚上回到家時,平常他們應該都在玩 Lasy 積木,今天他們卻是在洗澡,傳來歡笑的聲音,我就知道,小肯的陰影已經過去了。小肯早上醒來時一直跟我說「爸爸,你要把浴缸拆掉,還要把噴水的拆掉,洗澡時去媽媽那間洗」。當我進去洗澡完,他們還在一起洗,只是在搶「好位子」,小羊抱怨說「小肯都占著不給我」,我說,你說要照顧小肯一輩子的,小羊說「好啦,那我出去玩溜冰。小羊也第一次發明在屁股抹沐浴乳的新玩法,兩兄弟玩的不亦樂乎。真希望他們可以這樣一輩子。

2008/09/14

老爸作壽 Dad, Happy Birthday

七十大壽,為了這一天跟其他兄弟約了很久才敲定, 七月二十六日,父親節前。

會想這麼一天,很不好意思的是,這不是我的主意,忘了是二妹、小妹、還是老婆有提到老爸今年七十大壽,我本來說,還沒到啊,老媽說,哪有人到了才做的,嗯,我了解禁忌,其實是六十九啦,提前是為了「騙賊老天」,所以我就想,好吧,那麼父親節前好了。先說說這賊老天,其實我一向是尊天敬地的,我一直跟小羊小肯在說老天爺是所有萬物的統稱,其實是蓋婭假說來的。總之,會這麼說有二件事,一是小羊剛出生,就一再跟我說不能說自己的小孩聰明什麼的,老媽的說法是上蒼會忌妒,而這年齡「九」的禁忌我也早知道,對這種說法,我都稱之為賊老天。此賊老天與老天爺是兩回事。

我猜,這次幫老爸作壽應該是全家最幸福的一刻。老姐前一天就回來了,而三弟也在當天稍晚帶著全家參加了家宴,這值得多說些。那天老爸老媽一直非常開心,在吃晚餐時,每當有人提三弟怎麼還沒到的時候,老媽總是會說「沒關係」。後來三弟到了,他兒子不給任何人碰,這情形其來有自,這也造成三弟無法好好吃晚餐,甚至要跟其他人聊天都不方便。後來,竟然讓我抱走,當真是非常不簡單,之前第一次抱他,一下子他就抬頭看到是我後就拒絕,這次竟然非常順利。大家都說我有小孩緣,或許,從小就這樣。那一幕,恐怕會傳頌很久吧。

我不想多介紹我的家人,原因當然是怕說太多對家人有傷,但是要讓大家知道的是,我們家算是感情還不錯,我也非常愛每個人的。

我把照片貼在 Picasa中去。這一篇事關其他家人,我就不多說。

2008/09/01

如何和孩子談心──七句常說而不該說的話

讀者文摘九月號有一篇如何和孩子談心──七句常說而不該說的話寫的不錯,我自問已經非常小心在教導小孩了,但是老婆就常糾正我,當然在老婆糾正項目中也有些我不認同的部份,但是常常反省不但是做人基本的道理,也是教小孩非常重要的概念,因此特貼上我看到的原文與大家分享:

如何和孩子談心──七句常說而不該說的話‧讀者文摘 2008/09/01

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,籃球比賽結束了。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,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。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,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,包括幾個三分球。
【撰文/Cynthia Dermody】

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,籃球比賽結束了。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,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。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,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,包括幾個三分球。吉文跑到看台觀賽的家人身邊,大家都擁抱他,讚美他: 「了不起!」「好棒!一個人包辦所有分數。」

吉文的姑母說: 「要是你能讓隊友打得跟你一樣好,球隊就會所向無敵。」

吉文一聽,馬上以辯護的口吻說: 「怎麼了?我已經盡力了。有什麼不對嗎?」

姑母無法理解侄兒的反應,她剛才不是盛讚過吉文了嗎?

兒童心理學家維基.帕納喬內博士指出: 「吉文以為,姑母在說他做得不夠好。他姑母的本意是說,他厲害得可以當隊友的教練。這意思大人聽得懂,但吉文不明白,問題出在姑母所用的字眼。」帕納喬內是墨爾本父母之道學院的創辦人。

父母或其他常跟孩子相處的人都知道,要能清楚無礙地和孩子溝通,有時很不容易。待吉文的姑母把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之後,吉文就釋然了。

跟孩子說話,一些尋常詞語儘管用意良善,但都可能帶來情感或心理上的傷害。十來歲的孩子腦袋還在發育,不可能跟大人一樣剖析詞語、上下文或字裏行間的含義等,包括諷刺。

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充分發揮潛能,那麼和他們談話時的遣詞用句最好謹慎,以免留下心靈創傷,同時務求建立他們的品格。父母跟孩子說的一些話,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,甚至帶有鼓勵意味,其實也許恰恰相反。下面七句是這類常見的話,換個方式說或許好一點。

你對孩子說:「你真棒!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你的責任就是令我高興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你該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自豪。」


多年來,大家都以為誇獎孩子、加強孩子的自尊,是他們出人頭地的關鍵。但兒童專家現在發覺,誇獎過頭,可能適得其反。嗜誇成癮的小鬼,凡事都指望人家讚美,到了十幾歲,假如受到「抽大麻」、「到汽車後座玩玩」等挑逗,很可能為求朋友誇獎而順從。稱讚女兒「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」,或誇獎她的分數而不是平日的努力,她會以為不打扮得漂漂亮亮、不取得高分,你就不喜歡她。孩子會把這套觀念帶到學校去。

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.德韋克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時,針對四百名五年級學生進行實驗,測試誇獎過當的影響。她比較了兩組孩子,一組獲得「用功」的讚賞,另一組獲得「聰明」的讚賞,發覺被讚賞「用功」的一組測驗成績較好,也較能應付困難的功課。

德韋克指出:「讚美孩子的天賦,往往使他們誤以為憑天賦就會成功,不必努力。結果他們害怕考驗,不會努力保持好成績,反而停下來任人趕上。」德韋克現已轉往史丹福大學任職。

你對孩子說:「說話客氣點!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我不想聽你聊什麼心底話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我很高興你跟我談,不過我覺得這個字眼不得體,以後請別再說。」


帕納喬內認為,孩子跟你談話時,假如夾雜些流行的粗話,你最好寬容點,這是現代孩子談話的方式,並非存心冒犯。家長一旦把談話重點轉移到字眼上,交談的本意就可能完全喪失,孩子不再吐露心聲。

帕納喬內說:「你當然不希望孩子有話不說。父母求之不得的,正是孩子對他們直言不諱。」要教導孩子不說粗話,可在談過話之後再提出。

你對孩子說:「我們買不起。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凡事有錢就行了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這家商店的好東西實在不少,但我們家裏已有很多,不要再增加了。」


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多一套電視遊戲機或一個洋娃娃嗎?當然不是。但父母一味表示不買只是因為錢的關係,孩子就會以為金錢是幸福的源頭,在林林總總的商品廣告誘惑下,不知饜足追求物慾。

兒童發展學專家馬西.阿克內斯博士說:「孩子在五歲之前,你應該使他們覺得生活富足,重點不在物質,而在於享受目前所有的一切。」阿克內斯是 quantumparenting.com的創辦人,他認為,財務是父母不必和孩子討論、解釋的少數課題之一,尤其是年幼的孩子:「要是孩子每次想去什麼地方或買什麼東西,你都詳詳細細解釋拒絕的原因,孩子就會跟你理論,甚至把你駁倒。」你應該用堅定而開朗的語氣說:「不行,不必多說了。」

如果是年紀較大的孩子提出要求,那麼你可以坐下來,跟他商量買東西的條件,例如成績進步,當作獎勵;或者多做點家事,當作報酬。商量的過程,比哪一方付出多少更重要。

你對孩子說:「別怕,不會有事的。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你就愛大驚小怪!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你一定感到很難受,說來聽聽。」


孩子被同學取笑、游泳比賽拿不到獎牌等,回到家裏悶悶不樂,家長一般都會表示沒什麼大不了,安慰他們一番。大人知道這些挫折是小事,但孩子要學習表達、處理心中的情感,而不是把情感藏在心中。帕納喬內說,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該有感受,或者覺得不該有某些感受,就會把心事悶起來,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。

你應該誘導孩子擺脫怨天尤人的情緒。「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?」「你有沒有什麼辦法補救?」這類說法,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,化消極為積極,自行解決問題。

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兒科教授梅爾.萊文博士說:「父母用心聆聽孩子說話,勝過一味向孩子訓話。你只須贊同孩子的觀點,孩子有什麼事都會跟你說。」

你對孩子說:「不要跟陌生人說話。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只要是陌生人都想傷害你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有些人令你感到不自在,就不要跟他們說話。」


現代的孩子經常得面對陌生人,跟陌生人說話,例如到商店買東西、搭公車、看醫生等。「不要跟陌生人說話」這句古訓已不合時宜。父母應做的是,好好跟孩子說明各種危險。

首先,父母須了解一些事實。儘管的確有孩子被陌生人當街擄走,從此失踪,但這些駭人聽聞的案例極少。傷害孩子的往往是熟人,包括長輩。所以,父母應教孩子提防所有人,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,只要那人令他感到不自在。

聯邦調查局侵害兒童案件專家詹姆斯.比斯利說,假如孩子喜歡上網,父母就應教導他們避免把姓氏、地址、學校名稱等資料外洩,以免對方利用資料找到他們。孩子在網上結識了新朋友,也應該告訴父母。

你對孩子說:「不可以自私。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把東西給人家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傑西想借你的跑車玩玩,跑車當然還是你的,他會還給你。」


你自己不會把跑車鑰匙交給鄰居,怎麼卻教孩子「不要自私」,把玩具無條件交給別人?塔夫茨大學教授、心理學家大衞.埃爾金德博士說:「小孩子難以分辨自我和所擁有的或心愛東西之間的差別,例如玩具熊、玩具火車等。所以你不能要求他們把自我分給人家。」埃爾金德說,有些孩子多次被迫割捨心愛的東西,感到非常苦楚,結果會避免對人付出愛心。孩子要到八歲左右,才真正了解分享的概念;八歲以前,教他們自私一點,是必須的。取過孩子鍾愛的玩具之前,最好先在上面寫上他的名字,他就明白你不是逼他放棄所擁有的東西。

你對孩子說:「你為什麼……(這麼晚才回來、打妹妹等)?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你又搗蛋了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我看你一定玩得很高興,所以才這麼晚回家,但這是不對的。」


兒童心理學家認為,父母往往向孩子提出太多問題,有些問題其實是吩咐,例如:「你不覺得該穿雨衣,免得淋濕嗎?」這類問題只是把命令的口氣化作友善的提議。還有些問題父母其實已知道答案,例如孩子打妹妹,多此一問,只不過要讓孩子感到羞愧,自己招供。這個方法或可收效於一時,卻會衍生後患。孩子搗蛋,父母應該告誡,而非羞辱;使他知錯,方可培養他是非之心,但若年幼就令他過分羞愧,反而可能窒礙是非之心的發展。阿克內斯說:「孩子不辨是非,就不會理會別人的感受,會偷竊、撒謊,甚至暴力犯案。」父母最好跟孩子說,知道或猜想他們做了什麼,然後解釋為什麼不該那麼做。要是你說錯了,孩子一定會馬上糾正,而這正可以成為雙方懇切交談的起點,有助孩子成長。

【讀者文摘2008年9月號】